第七十七章 中河沿几个老人(1 / 2)

徐小民原计划等大哥结婚之后,就开始准备筹办自己的婚事,因为要跟父母住在一起,他的女朋友不同意,并不是对他的父母有抵触情绪,而是想有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年青人与老一辈代沟的现象会影响到新婚夫妻之间的情趣,现代人不像老一辈想的那样,讲的是四世、五世同堂,更何况条件也不允许,那是大宅门富豪家庭的生活方式。徐小民自己不好向母亲开口说,怕还没有结婚就把家里闹起矛盾,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梅先妈。梅先妈答应,只要老大结婚,就能对他母亲说,而且肯定他母亲能同意分开来住,生活在一起并不一定要住在一起。

梅先妈在老大结婚的酒席上,正想和刘老师说,听刘老师说,老三的女朋友被派到德国去训练了,没有一年时间肯定不能回国,原来老三的婚期就往后推迟了,计划跟不上变化,梅先妈原来想好的办法也不用跟刘老师说了。

馒头巷已经列入的拆迁的范围,徐家的房屋的墙上也画了一个大圈,中间一个醒目的大字“拆”,由房地产开发商原拆原建,原来的住有优先挑选房的楼层和户型。因为城市中间形成不了小区,就把这个楼盘取名为龙池苑,中国银行的宿舍占去了几栋楼,剩余的都由原住户先挑,挑剩下的推向市场。

房屋已经开始拆迁了,徐家的住房成了问题,徐家坞房屋已经卖出去了,徐利明想把父母接到西区去住一段时间,等新楼造好就搬回来,反正黄小娟要到福建去工作了,难得回来挤挤也过去了。

刘老师不同意了,没有说什么,就是不想离开中河沿,这不是理由,还不得不由她。

老二的房子还是毛坯房,刚刚开始装修,住是不可能了,于是想在中河沿一带找个临时过度的房屋租下来。

梅先妈知道刘老师有这个想法,就对刘老师说“我楼上有两户人家已经搬到西区新房子里去住了,老房子想拿出来出租,如果你认为可以,我帮你去问问。”

刘老师到了楼上一看,这两户门对门,本来就是一户人家,两户中间打开了一个小门,可以相互串通起来成了一个四室两厅两卫的大户,就答应了下来,由梅先妈去问问价格合算不合算。

梅先妈一问价格,刘老师认为虽然贵了点,押一付三,就这么定了下来,距离最后搬迁还有几天时间,老二顾了几个朋友用了三天时间就搬到了中河沿三圣巷十二幢楼住了下来,反正是过度性的,一住进来就倒计时。

馒头巷里龙池苑的地基很快就上来了,到了一层就开盘了,徐老师夫妻俩挑来挑去都找不到四室两厅两卫的户型,按原来拆迁的面积可以选两套三室两厅两卫的房子,但要门对门,户对户的房了都没有,三室两厅两卫对面都是小户型,那能怎么样,没的选,也就选择了不同楼的两户三室两厅两卫的房子。老三原来的顾虑消除了,托梅先妈的事情也不用去对刘老师说了,他女朋友回来再说吧。

徐老师一家人住到了中河沿三圣巷十二幢楼里来,嗨,怪了,原来相互不打招呼的老木成了徐老师家里的常客,没过几天又跟黄瑞一家扯上了,三个人三天两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黄瑞用自己家里的古字画去交换老木的作品,徐老师经常作诗请老木提款,一个月下来到童刚家里作客成了平常事,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童趣,老顽童一通百通,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其实本来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事情,文化人喜欢钻牛角尖,一丁点的小事,都要固执已见,对事对物稍有点不同的看法,就非得争出个是是非非,还没完没了了。几十年生活在一条街上,形同陌路,然而,真正化解起来也就是几天的时间。老木平时太孤单了,子女都不在身边,看着一家家团聚心里总有思念熬难的时候,太需要同龄人的为伴了,共同的语言,找共同的话题,也感悟到人生并不复杂,这就是归宿,没有什么了。

刚开始三个人到春江花园并不是去会童刚的,童刚也有很长时间没有到过中河沿来了。春江花园到公共汽车站的专车还没有开通,必须要走一段路才能到浮石路站台,童刚又不想打车,这一懒就有理由了。春江花园在衢江的北面,过了衢江就是乡下了,乡下人进城在以前是很荣耀的事。

黄瑞与徐老师成亲家了之后,老家老二就给他们找到了浮石桥下一处钓鱼的好地方,那是个旋涡,鱼线一放下去就咬钩,什么鱼都有,只要你有这个本领钓得上来。钓鱼是老年人的乐趣,空手回来也是高兴的。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