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班师回朝(下)(1 / 2)

为何是王允,这就很耐人寻味了,一个不懂带兵的人,却当上了河北方面军的一把手。

明眼人一看就不合理,但确实就出现了。

打仗的事情,不是阿猫阿狗就能上的。

在黄巾军初期,王允就被安排到豫州当刺史,结果是,王允征辟了尚爽、孔融等大儒为官,一年来,并没有干成什么大事。

王允非常崇拜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因此在执掌豫州刺史后,就上书建立一支卫队。

命令是下来了,耗资半年,终于打造出一支一万人的郡兵,整齐了军械和粮草,想大刀阔斧的干一手。

初期定的小目标,先肃清周边郡县的黄巾军,开始还真以多打少,有些斩获。

好景不长,没多久就遇到了张白骑和于氏银劫掠的联军,一波被打得战损过半,还好王允的亲卫死命救助,才让他得以逃脱。

王允打仗深受孔融的影响,要堂堂正正地正面战斗,却不曾想人家和你玩赖的。

之后,王允再也不提出兵剿灭的黄巾。

不过前段时间,王允接到袁世书信,极力夸赞他,之前王允战报,主要是因为黄巾众多,且其手下没有能征善战的文官武将辅佐,非他之过矣。

又向王允透露,圣山因卢植师徒战功太重,有意换将,询问王允血气是否尚涌,是否愿意出任北伐汉军统帅,如果有意,袁氏定然定力相助。

一波话语下来,王允一下子被勾起了心思。

于是当晚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万言的请战信,送往雒阳。

袁氏看着王允上船了,就开始让门生故吏,在朝堂上,向刘宏鼓吹,甚至搬出了玄幻之言。

刘宏知道这些人肯定有目的,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大限也就这几年了,他需要布局。

刘宏比较喜爱聪明伶俐的次子协,而何皇后和大将军何进则力推长子刘辩。

刘辩是和皇后所生,年少时寄养在一个姓史的道人家里,举止轻浮,没有国君之相,不为刘宏所喜。

次子刘协王美人所生,从小被董太后所养,举止合宜,深受刘宏青睐。

要说再过十几年,刘宏好生布局,那么有望扶刘协上位,但是现在时间不等人。

几年后,自己驾崩,若是刘辩继位,年少的刘辩,根本无法掌控朝堂,那么何皇后贵为太后,且有何进这个外卿大将军,可想而知是什么后果。

因此,他需要一个人,顶住何皇后和何进的压力,帮助刘协顺利继位。

卢植为人正直,可堪大任,士颂机敏圆滑,能文能武,能力不差,所以,这师徒两人,就成了刘宏亲自定下来的佐臣。

所以,刘宏换下两人,就是要打磨两人,等将来的时机到了,直接启用。

所以,刘宏才同意这个荒唐的提议。

袁氏父子,本来只是想着,既然黄巾主力已经没了,黄巾现在如同一盘散沙,此时入场,风险低,收益大,袁氏两兄弟将来想混朝堂,也需要足够的履历来背书,所以袁槐等人才不遗余力地先推出王允,再推出袁氏兄弟。

两兄弟眼高于顶,手下文臣武将很多。有了典军司马的官职后,可以堂而皇之的开赴,吸纳人才为其所用。

他们看不起那些肮脏的黄巾军,一群泥腿子,能有什么出自。

话又说回来,士颂和卢植在广宗停滞下来,士颂目前还没搞清楚是什么状况,只能到雒阳后,再行打探和分析,见机行事。

有人来接班也好,自己已经离开雒阳一年多,非常想念蔡文姬。

在这段时间,士颂算是轻松下来,不用再考虑后面的行军规划,这些事情,交给后面接手的人。

不过,对于手下这些打了不少战的老兵,士颂非常在意。

这些人算得上是精锐了,如果这么放弃,确实有些可惜。

于是问计陶然。

陶然略微思考了一下,便告知士颂,这很好办,直接就地招募青壮,替换原来的老兵,操练些日子能上战场打仗就行。

士颂询问道,新兵和老兵,兵员素质差别很大,懂得带兵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