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9 图尽(1 / 2)

有后世记忆常洵当然清楚盐业上的巨大利益,甚至是远比这时代大明盐商更明白,看得更远。首先一个人后世健康标准用大明此时计量该三斤,实际上在四五斤。

而这时人们吃盐更多,人均如有条件在八九斤,如大员岛销量计算就超过八斤。即便是人均六斤大明一亿多接近二亿人口就用盐十亿左右了,再加其它方面需要一些如每斤十文超千万两了。

这银子超过辽饷剿饷练饷三饷了,且对大明没增加一丝一毫负担,只是将该收的税收上来而已。另外其实朝、日、东南亚、南洋、西方人缺盐的很多,经营好又有上千万。

这块蛋糕之大,且流失到那些士绅手上他们并不感恩,反倒是朝廷欲堵漏洞被他们视为与民争利而群起反对。这反对者并非都是在盐上有好处的,可他们的利益从盐业获得好处的人一样帮助维持所以才能长久。

不然也不可能后面任何提高朝廷财政收入的方案都落在田赋上,因为只有这方面士绅可以置之度外,负担都是农民在背呀。

再说此时盐价也太高了,京城三十多文算可以,六七十文甚至是超过百文的地方也有。常洵一方面为了将盐税基本上全都收到,另一个如此畸形的盐价也必须纠正。

实际上煮盐成本并不高,盐场都有大批芦苇作燃料,灶户的盐价只有二三文。当然这有二个前提的,一个那些土地或芦苇并不计价,一个灶户十分辛苦生活却比乞丐好不了多少。

不过煮盐落后了,成本大、人辛苦、产量低、盐质差。为此常洵在大员岛上一开始就采用晒盐技术,晒盐虽然也辛苦可是比割芦苇煮盐好太多。另一个一个锅子多大?一个人照看的盐田中的海水可以用多少锅子装?

盐田投资不小铁锅也不便宜,另外煮盐中钠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其它为钾、镁加其它杂质,有些黄褐色味咸苦涩,吃了也有损健康的。

煮盐如此劣质也是无可奈何,近岸海水肯定浑浊可煮盐不可能去远海取水。在铁锅用猛火加热沸腾蒸发去水份这沸腾下各成份怎容易分离?如四川取地下盐卤比海水纯净又加豆浆与镁、钾发生化学反应,这盐就纯多了。

而晒盐乃是利用氯化钠结晶浓度比钾、镁低的特性,等海水已经析出一定量盐后,将剩下的水就放走了。这办法制盐当然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氯化钠,百之八十以上肯定有的。

关键这盐与后世精盐无法比,与这时代青盐比还差点儿可青盐七八倍于这时的普通盐,非豪富之家根本不舍得用。论质量这盐在京城这时已经属于七八十文一斤,暂时要求足够了。

另一方面这晒盐成本不计地价成本与煮盐差不多,在大员岛的盐工生活水平高了几倍,劳动强度低了不止一倍,盐的成本也只有二文左右。

那么常洵此时在京城推动盐改因为长芦、长淮等盐场暂时还不由他掌控,接下来会派人行政上接过管理权,进行管理改革,对原来官员进行审计追缴赃款。技术上采用晒盐法,赃款一部分就是建设费,可这时京城盐改货源只能来自大员岛了。

那么大员岛怎么会有如此大的盐产量?这原因在于大员岛确实是可以产盐的浅滩不少,只是在南部为主,北部确实不多。

只是这时土地充裕,一些地势高一些的土地一样可以晒盐的,最多多用一些水车加沟渠工程量大一些。不过相比成本与售价这晒盐仍然比耕种还高几倍,常洵因此决定大力发展了向朝、日及西方人等出售。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