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零章 尾大不掉(1 / 2)

朝廷的羸弱,已经形成了执政真空,这就导致了权力过度的下放,原先权臣之间互相制约的格局就此荡然无存。

节度使乃是封疆大吏,一方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大权在握,在自己封地妥妥的就是土皇帝。

掌握了辖区的全部,掌政令,领属县,审讼案,征赋税,约官兵……

最后两条尤其厉害,这就相当于钱粮和兵权都集中到了节度使的手中,在本地区他们完全可以为所欲为,一手遮天,比皇帝说话都好使。

在这一亩三分地上,可以不知道皇帝是谁,若是不知道节度使的大名,那就活不到天黑。

大家都是一方军阀,自然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站稳脚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壮大忠于自己的力量。

经过多年的经营,每一个节度使的能量都不可小觑,手下少则数万军马,多则数十万,一旦惹急了眼,还真不好收拾。

朝廷也不是没考虑削权,但那比杀了这些大人们的亲娘还严重,他们也不是酒囊饭袋,绝不会束手待毙。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也不想把他们逼得太紧,直接走上跟当局对抗的道路。

主强臣弱还好一些,最多就是出一个暴君,臣下受苦,皇权却不至于旁落。

但皇帝太过软弱,掌控力跟不上,那么政权的分崩离析也只是时间问题。

借助叔父的力量,消灭了一切不安定因素,坐稳皇位之后,皇帝已经逐渐转变了原先谨小慎微的口风。

从高喊‘放权’的口号,开始玩起了关于价值观的问题,更加重视政策的‘性价比’。

思路决定出路,他立志做一个中兴之君,这一次的手段要更激进一些了。

这也是无奈之举,再不赶紧集权,就只能让各方反抗势力做大,在这场博弈中被淘汰出局。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伤害的是帝国的根基,最终遭殃的还是皇权。

于是,最终皇帝下定决心要雄起一次,开始对这一系列顽疾动手了。

现在的局势,唯一有利的消息就是,看起来四下里冒烟,到处起火,可暂时还不能形成燎原之势。

关键在于这些反抗势力缺少一个众望所归的带头大哥,只能各自为战,就是一盘散沙,这也给了朝廷各个击破的良机。

所以谁也不想做出头鸟,都在一边积蓄实力,一边观望,毕竟时局并不明朗。

几经推演之后,决定在反贼们形成气候之前,利用节度使大爷们的势力,先把周围的毒瘤给清除干净,比如匪患,起义军,地方豪强,等等。

不削权可以,但是一定要消灭辖区内的其他势力,斩断他们‘养寇自重’的念想,同时可以对耗。

能成为一方诸侯,自然不是傻瓜,大家也都看穿了这‘驱虎吞狼’之计。

万事开头难,所以这第一枪打在哪里,就很有讲究了。

朝廷既能吃得下,还不至于遭到反噬,同时还要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杀一儆百。

斟酌再三,最终这个突破口,就选在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战略枢纽——乐安郡。

而凌若虚的这一次突访,就想着趁着他们还没拧成一股绳,抢先拿下沈家鑫,毕其功于一役。

甚至已经做好了撕破脸的思想准备,关键时刻需要霹雳手段,才显菩萨心肠。

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强权,永远是强者独享的资格。

如果弱者也想要强势,那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失败者承担不起的代价!

该战略若是成功了,就能以乐安郡为根据地,慢慢分化蚕食周围的各方势力,来一个中心开花。

一旦缓过眼前这口气来,朝廷中兴有望,未尝做不到一统江山,再振乃祖雄风。

但想要平衡各方势力,只凭皇权的影响力已经做不到这一点,要不然沈家鑫这个老滑头也不敢一再虚与委蛇,一拖再拖。

凌若虚来了之后,已经和他密谈了一夜,这个老狐狸果然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口号喊得山响,一手太极玩的出神入化,一点干货都没有。

一点无关痛痒的蝇头小利还可以让步,但牵扯到根本性的东西,那就免谈了。

就像一个平民说‘我如果有一百万两银子,我愿意把五十万献给朝廷’一样,看着好像慷慨激昂、十分大气。

但要是问‘如果你有十两银子,你愿意上交五两给朝廷吗’,或许就会不愿意了——因为他可能真的有十两银子。

可是牛不喝水总不能强按头吧,凌若虚又不想出师不利,第一炮就放了个哑炮,更不想和沈家鑫撕破脸。

这个老狐狸在乐安郡苦心经营十几年,还是有不少的底牌,若是霸王硬上弓,他还真没有多少把握。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