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被逼出来的统一(1 / 2)

山东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就出现了欣欣向荣的迹象,这立刻引起了满清和南明的警惕。

于是,还没等和李自成纠缠不清的满清腾出手来,南明,就第一个对王学军的天机府出手了。

究其原因,就是天机府沧州许杰,扣住了南明通过运河,向吴三桂赏赐的十万石粮食和五万两银子引起的。

之所以南明封赏吴三桂,还是因为他们认为,吴三桂行的是前朝崇祯时候,最早由杨嗣昌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和满清议和,然后全力以赴,对付国内的流寇一样,这次是借兵满清,收复神京呢。

于是南明小朝廷为之欢欣鼓舞。

当时在南明政权里的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史可法和马世英都赞成联清灭贼的政策。

人们常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史可法和马士英描绘成截然不同的脸谱。事实却表明,史可法与马士英之间的差异,比后来的许多史学家想象的要小得多。

他们两人的品质高下主要是在个人操守方面,而在基本政策上并没有多大分歧,都是“联虏平寇”方针的赞决者。

而做为东林的领军人物,这个时代话语权的掌控者,左督御史刘宗周,黄道周,更是欢欣鼓舞,上串下跳。

总之,吴三桂的引狼入室,在弘光朝廷决策大臣中,无不认为是一大快事,都主张应该尽早同吴三桂取得联系,借清军之力共灭“流寇”。

而真正给他们信心的,还是多尔衮一帮人现在都做为。

清军入关初期,兵力有限,特别是满族人口稀少,补充兵员颇非易事。

原来的大明帝国,虽分裂为山西以西的大顺政权,和以南京为中心的南明政权,再加上山东小政府。

但不管怎么说,大明的地域太过辽阔,各方的实力也相当可观。多尔衮摸不清底细,不敢贸然行事。

在多尔衮看来,在吴三桂的接引下,占领了北京和畿辅地区已属意外了。

他初期的意图也是勾结南明,共平“流寇”,把北方安定下来,实现南北分治。

这一方针对于南明弘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鉴于自身的腐败无能,苟且偷安,因而对清方代平“流寇”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以为此策既行,自己就可轻松坐享江南财赋充盈之地,依然可以过着太平日子。

“联虏平寇”就成了弘光朝廷一厢情愿的上策。

但什么事坏就坏在汉奸的身上了。

当听说多尔衮对身边诸王贝勒说,大明这么大,咱们人撒出去,连个芝麻盐都起不到,转眼就没了,怎么一统江山?

现在咱们就是要能得一寸是一寸,能得一尺是一尺。占足了便宜就行了,实在不行,我们退回山海关,做个东北王去。

那些刚刚投降满清,还梦想着做新朝开国功勋的原先明朝大臣不干了。

你们心满意足的走了,那怎么能行,到时候,我们怎么办?难道要我们放弃这中原富庶,跟你们钻老林子,过野人的生活吗?

那绝对不行。

于是,以原先的大明兵部右侍郎金之俊为首的汉奸,就联名上书坚决反对。竭力怂恿满清决策南征,并且大谈其江南民风脆弱,不难平定。

谷窂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