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财政(2 / 2)

“小人该死,小人糊涂,只求吴王饶了小人家眷就好!”

朱元璋看不起这种怂包,把头扭到了一边。

张希孟却是饶有兴趣,他笑道:“王环,你说均田只是把土地分了,可是要怎么收税,收上来的田赋又要怎么分配,还有大学问,这个大学问我也不懂,想必你很有心得体会了,那不妨说一说,我们也探讨一下,没准还能算你戴罪立功呢!”

最后这句话让王环打了个激灵,他斟酌了好半晌,才缓缓说道:“财之所出,力也!财之所用,权也!小人,小人以为吴王只有力,而没有权!”

好家伙,还真是个狂人啊?

竟敢质疑老朱手上的权柄,那用不用拿自己的脑壳去试试,看看朱元璋敢不敢杀你全家?

很显然,王环不是这么浅薄,他的确讲出了一些问题的本质……

众所周知,明朝的财税体系非常烂,但是究竟烂在哪里,貌似又很难准确说清楚了。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谣言,就是大明朝每年财政收入只有几百万两,跟大宋比起来差远了,简直垃圾透了……假如这个话是真的,烂的应该是大宋才对啊,明朝花了十分之一不到的钱,就维持了江山快三百年,这是何等了得的成就啊!

财政效率简直高到了离谱!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那错在哪里呢?

错在把国家税收等同于户部收入,又把户部岁入,等同于太仓税银,然后就得出了一个小的离谱儿的财政收入。

如果真靠这么点岁入,就维持了那么长时间,大明朝简直全员清官了。

其实大明朝税收的衙门,远不止户部一家,征收的税赋也不只是丁银田赋……这个复杂的程度,简直难以言说。

简单举个例子,明朝的工部不只是造宫殿,建工程,还负责征税。工部征收的税叫竹木抽分,大约就是针对竹木、薪柴、石炭、砖瓦、石灰等等,跟燃料建材有关的东西,征收税赋。

这玩意是计入工部的账,和户部没关系。

如果你觉得工部征税很离谱了,那后面还有更离谱的,光禄寺作为负责宫廷膳食的衙门,也有权向民间征税。

手上的米粮食材,用来供应皇宫开支。

如果这个还能理解,那么素来清水衙门的礼部,竟然也有征税的权力。

礼部征收什么?

药材!

没错,礼部要替太医院征收药材钱。

毕竟太医院品级太低,不好要钱,还是礼部出面比较好,当然了,经手三分肥,礼部的文官们,正好弄点枸杞、人参、海狗肾,好好补补腰子。

类似的中枢衙门,绝不在少数。而且这还不算完,地方上除了要解送朝廷的,还有留存自用的部分,也是一笔烂账,说不清楚的。

试想一下,正常的流程,太医院需要药材,向户部行文,获得批准,然后太医院拿着钱去产地采购,列入一年的部门支出预算,也就是了。

可是到了大明朝,这事情就诡异了。

太医院却药材,跟礼部商议,礼部向地方行文,然后把事情交给了地方的粮长,让他们给礼部送药材银两。

从地方上千里迢迢,送去进城,交给礼部,转给太医院……这一路上,人吃马喂,银钱火耗,上下打点疏通,一层一层转交……这中间的耗费相当惊人。

而且是每一个衙门,每一项税收,都要经历这么一番折腾。

老百姓是苦不堪言,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粮长们都撑不住了,争相逃避差役,各地频频拖欠税赋,有的地方能拖欠好几十年不交,上面也是无可奈何。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很复杂,但是不可否认,从最初财税体系的设计,就能看出端倪。

历史上的老朱的确对财税体系的理解浅薄了……他以为利用粮长征税,解送税赋,能避免官吏盘剥压榨。

而且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

只要他一道旨意下去,哪里缺少多少东西,就让粮长送过去,也就是了。

从洪武朝的对外用兵来看,在老朱的精心打理下,财税体系尚且能够高效运转。

可是随着老朱驾崩,后来的皇帝,既没有朱元璋的勤政,也没有老朱的威望。

各种弊病迅速出现……所有官吏,凡是能插上手的,都狠命盘剥,利用各种火耗名目,压榨下面。

承受不住无数个衙门,可持续性竭泽而渔的粮长们,索性撂挑子了。

爷不干了!

地方衙门也越来越多留存财赋,用来应付自己的开支,而拒绝上缴朝廷。

说了这么多,大明朝财政的根本问题,就是没有建立起一整套总收总支的体系。

“主公,旨意所至,乃是君王之威,财赋所至,乃是君王之福。主公只有把财税大权,捏在手里,才能真正威福自专,乾纲独断!收上来,发出去,才是完整行驶君王大权……这个畜物能有如此见识,还真是挺难得!”张希孟还略有那么一点欣赏王环,当然,也仅仅是一点点。

朱元璋咬了咬牙,怒火三千丈,从一个俸禄,引出财权分配,朱元璋又是结结实实,上了一课!

“此畜物虽然有些见解,但他居心叵测,想要靠着漏洞,大发利市,更行贿胁迫咱的重臣,如此狂徒,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来人,把王氏全族,都给咱抄了!”

一回头,老朱对李善长道:“走,现在就回去,立刻商讨财税事宜,不得迟疑。”

老朱说完,拔腿就走,张希孟心情不错,也在后面跟着,看起来财政这块,或许有希望更好了。

李善长老脸铁青,还不知道有什么疾风骤雨等着他呢!老李也只能匆匆赶上……

******

加入书签